鄭明仁:《淪陷時期香港報業與“漢奸”》

Authors

  • 區志堅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

DOI:

https://doi.org/10.24112/sinohumanitas.262073

Abstract

LANGUAGE NOTE | Document text in Chinese only.

抗日戰争期間中國的東北、江南及南方等地,多成爲“淪陷區”,及後日本戰敗,中國戰勝,戰後國民政府以“肅奸”爲名,廣泛緝捕入仕日據政權的人物,至1949後海峽兩岸政權在民族主義史觀影響下,官方多眨斥入仕東北的“僞”滿洲國、“汪僞”政權及其他日佔“淪陷區”的知識分子,並表述爲“漢奸”、“通敵”、“事仇”、“附逆”。然而,以現實生活的情況考慮,仕“敵”政權者,可能有很多考慮,未必只因貪圖個人利益而“附逆”。在新史學的帶動下,提倡學術應盡力還回歷史真相,以人性及親身體會的角度重評史事及人物,學術界由是展開重評及硏究日佔時期的“漢奸”,尤以日佔時香港的情況更爲微妙,不少華人精英由仕英至再轉向仕日,這些與日本殖民政權“協作”的精英,雖受國民政府批評及緝捕,卻受到港英政府的保護,居港“漢奸”的心態及結果,不如居中國内地“漢奸”知識分子。究竟生活在日佔時期的香港知識精英,怎樣面對港英、曰本殖民地政權和國民政府?他們仕日的行爲與其思想是否一致?近日,鄭明仁運用中、英及日本檔案文獻,口述訪問,撰寫《淪陷時期香港報業與“漢奸”》(以下簡稱《香港報業》)一書,藉此“幫助還原當年的歷史,從中我們發現香港淪陷時期的報人,像其他淪陷區的文化人一樣,不得不忍辱求存,發表附和曰人的文章,但又能表現出‘身在曹營心在漢’的民族氣節,因此,當年報紙上出現很多既附日,又反日的矛盾言論”(頁19),此書以日佔時被國民政府視爲“漢奸”的《華僑日報》(以下簡稱《華僑》)創辦人岑維休和戰時《華僑》的言論爲例,深入探討居淪陷區的香港報人生活及精神,補足硏究日佔時期香港史及香港新聞史不足之處。以下分析《香港報業》一書突破現時相關課題的學術硏究成果及有待優化的地方。(撮要取自內文首段)

Downloads

Published

2018-06-01

How to Cite

區 志. (2018). 鄭明仁:《淪陷時期香港報業與“漢奸”》. 人文中國學報, 26, 271–278. https://doi.org/10.24112/sinohumanitas.262073

Issue

Section

書評

Similar Articles

You may also start an advanced similarity search for this articl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