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汪兆鏞與近代粤澳文化》

Authors

  • 區志堅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

DOI:

https://doi.org/10.24112/sinohumanitas.122470

Abstract

LANGUAGE NOTE | Document text in Chinese only.

持中原文化中心史觀的學者,往往視處在邊緣的廣東爲“蠻煙蟹雨”,要藉自北方南下的“蘇海韓潮”傳播華夏精義,然而,鴉片戰争前後,廣東爲中國首開門户,學習近代西方文化早於各省,故廣東文化既有隨南下移民所帶的中原文化,也具融通中外文化的特點,省内香港、澳門兩地,尤居中原文化“邊緣”中的“邊緣”,澳門早於明嘉靖年間已爲葡人所佔,香港則於鴉片戰争後淪爲英國的殖民地,二地的文化異於廣東各省,但港澳二地既爲最接近中國大陸,又是外洋管治下建立一套不同於大陸政權管治的“邊緣”地方,每於國内政治動亂,或政權易手,港澳兩地相較爲安定,遂爲不滿中原政權的士子退隱的地方;更因其“邊緣”特色,既深染華夏文化,又受西方文化的薰陶,一群不滿新政權的士子,可以在港澳二地憑弔中國文化,思念已逝去的政權,又可安居退隱,港澳便成爲不滿新政權的前朝“遺民”南下首選的地方。清末民初的書畫家、史學家、著名學者兼遺民汪兆鏞(1861—1939)就是這樣一位人物,他畢業於清代嶺南高等學府學海堂,把華夏正音傳於異族政權,帶動澳門華文文化事業的發展。(撮要取自內文首段)

Published

2006-09-01

How to Cite

區 志. (2006). 《汪兆鏞與近代粤澳文化》. 人文中國學報, 12, 405–418. https://doi.org/10.24112/sinohumanitas.122470

Issue

Section

書評